
邵陽市新邵縣大學生回鄉變“潮農”當上“鴨司令”
在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小塘鎮馬埠江村,返鄉創業大學生何美鳳、陳艷玲、畢濤頗有名氣。2019年,他們流轉400多畝稻田種植優質稻,同時養殖5萬多羽小塘麻鴨,帶動當地100余名貧困戶增收。放棄城市優越條件回到家鄉,他們只為一個質樸的情懷:把家鄉的老字號品牌——小塘麻鴨振興起來。
“白領”變“潮農”
這三個返鄉創業大學生中學歷最高的是何美鳳。1989年出生的她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本科專業是水產養殖,研究生專業是水生生物。
“馬埠江村依山傍水,有水質清澈的石馬江,又有被評為中國地理保護標志產品的小塘麻鴨。這么好的農業品牌,一直缺農業人才發展振興它。”何美鳳說,自己2016年畢業后一直從事教育培訓工作,工資待遇也還不錯,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個美麗鄉村夢,希望將自己所學應用到振興家鄉中。
2018年,她把這個想法與同是湖南農業大學畢業的陳艷玲分享,兩人一拍即合。在她們的“游說”下,同村學過機電專業的“90后”大學生、退役士兵畢濤也加入其中。三個昔日城市的“白領”變身新時代“潮農”,他們分工明確,學種養專業的何美鳳是團隊的“技術專家”,學人力資源的陳艷玲負責整個合作社的人員配備和調劑,畢濤則扛起了農機操作和維修的“大旗”。
2018年底,三人成立新邵縣城山頭生態農業合作社,2019年采取村民入股分紅的模式,流轉土地種植了400畝優質稻,養殖小塘麻鴨5萬多羽。
成群的鴨子在水中嬉戲。 童中涵 攝
“新農民”的苦與甜
萬事開頭難。剛從事農業生產時,繁重的農活壓的三人喘不過氣來。就連既當過兵又當過健身教練的畢濤都有點扛不住了。2019年5月插秧時,為搶抓播種時節,畢濤開著插秧機在地里從早上一直忙到天黑,晚上一到家就躺在椅子上動都不想動,連飯也吃不下。但一想到,如果唯一懂機械操作的自己累趴下了,插秧就會錯過時節,所以再苦再累也逼著自己去干完。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9年,他們種的優質稻,由于采取的是鴨糞育肥、生物方法防蟲害,稻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他們養的小塘麻鴨采取傳統散養模式,吃的是石馬江里的小魚小蝦、稻田里的蟲子和田螺,而且足足養夠四個月才銷售,一上市就因肉質勁道、口感好,銷售火爆。
更讓他們欣慰的是,村里不少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后,徹底改變了生活。70多歲的貧困戶劉素娥,因丈夫癱瘓一直生活拮據,2019年在合作社務工就賺了2萬多元;50多歲的劉梨花腿部有殘疾,走路一瘸一拐,在合作社負責看鴨子后,每年也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
“他們有時在山上采了蘑菇,就拿來感謝我們,這些細節讓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陳艷玲說。
愿與有志青年一道打造“麻鴨小鎮”
2019年小試牛刀后,三個大學生的創業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不少村民慕名而來,紛紛投資這支“潛力股”,成為合作社股東,目前共有106名村民入股合作社。今年,他們進一步擴大種養規模,流轉新田鋪、小塘、巨口鋪三個鄉鎮的5000余畝土地種植優質稻,小塘麻鴨的養殖規模也達到20萬羽以上。
“一路走來,真的要感謝小塘鎮政府和新邵縣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尤其是新邵縣商務局先后組織我們前往長沙等地參加大型展銷會,讓我們的小塘麻鴨走出新邵,俏銷省內外。”陳艷玲說,三人的夢想是,以后人們想吃鴨子,就會想到小塘麻鴨。
今年除了擴大種養規模外,三人還發揮特長,自編自導以小塘麻鴨為主題的短視頻,通過抖音等網絡平臺銷售家鄉特產。
“雖然每天忙起來可能只睡五六個小時,但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想文案、拍視頻、編段子。”何美鳳說,拍視頻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示小塘麻鴨,同時也希望展現新時代農村青年的活力,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回鄉創業,一起把小塘麻鴨品牌做大做強,未來把馬埠江村建設成一個“麻鴨小鎮”。
中新網邵陽6月11日電 題:湖南新邵縣大學生回鄉變“潮農”當上“鴨司令”
作者 王昊昊 童中涵 羅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