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田全新純電bZ家族陸續亮相,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有高科技
近兩年,隨著人們對保護環境的重視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能源車的發展已成為當下主流趨勢。其中,作為零排放的純電動車也自然成為各大車企相繼發力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國純電動車市場中的產品主要分為兩大發展方向:一類是主打高端、科技,特點是科技配置方面較為豐富,三電系統有一定的創新,但價格普遍偏高。另一類主打低端、性價比,產品配置低、續航較短,且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相比自主品牌,傳統歐洲車企的產品要么設計過于超前且昂貴,要么就是油改電沒誠意。而美國品牌雖在三電上有突出表現和過硬的實力,但對于現實家用化設計等方面卻略顯不足。
那么,有沒有一款既符合家用且各方面又非常均衡的產品呢?在豐田全新純電bZ家族上,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其實顯而易見,在燃油車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的日系品牌,在電動車市場似乎有些后知后覺。尤其是傳統巨頭豐田,直到今年才推出全新純電bZ系列。
那么為何它起步晚了?在這段時間它都做了什么?bZ系列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集多車型、多品牌優勢于一身
10月24日,豐田正式發布全新純電動轎車bZ3。算上此前已經上市的bZ4,目前bZ純電動專屬系列已有兩款產品。通過這兩款產品,我們不難發現豐田在純電車領域的改變。
從外觀上看,bZ3在突出科技、未來感的同時最大限度迎合當今用戶的審美,保留了傳統車輛設計的一些流行元素,并不會給人帶來極簡毫無設計感或是造型怪異等感覺。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屬于時髦、耐看型。
車頭處,仿佛跑車般的bZ系列標志性錘頭鯊前臉,大氣而又運動。通過多線條的勾勒配以貫穿式大燈與相互交錯的導流槽,營造出了硬朗、科技、運動的感覺,非常的好看。
車身側面,修長的bZ3通過硬朗的車身線條勾勒配以溜背造型,再加上低矮的車頭和短尾箱的陪襯凸顯運動型車的特征。通過采用隱藏式門把手、鋁制空氣動力學輪轂等使其風阻系數只有0.218,增強了操控、靜謐與續航性能。
與夸張的車頭相同,bZ3尾部除了擁有科技感十足的貫穿式尾燈外,依舊設計得非常“講究”,短小的車尾與向上收縮的后杠在不失去后部美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車輛空氣動力學優勢。
與其它純電車型不同,作為在車內空間利用率上擁有一定功力的日本品牌來說,自然能夠設計出更具空間優勢的產品。
首先,bZ3的車內采用“FAMILY LOUNGE”合家歡開發理念,通過合理的布局、中控臺后部控制面板半懸空的設計、電動車地板全平、人體工程學座椅等優勢能讓車內每位乘客都享受到充足空間的舒適駕乘體驗,仿佛置身于家中。
在科技化配置上,可與液晶儀表同步調節的賽車式異形方向盤極具未來感,不僅造型有新意還可為駕駛者提供更好的駕駛視線。
獨特的Digital Island數字島中控設計,不僅比其它同級產品更顯高級感,通過操控中央的縱置大屏幕或對車機發出語音指令,可對車內的大部分功能實行控制,符合當下主流新能源車的標準,也是現有產品不曾擁有的,的確讓人對bZ系列刮目相看。
bZ3在動力上以磷酸鐵鋰電池為基礎,并通過豐田在研發混電車型上的技術經驗積累、以及e-TNGA合理、多變且高效的架構,造就了這款車高品質、高效率的優秀特質,使其能夠跑出最高超過600公里的良好續航,可謂優勢明顯。
在安全性上得益于e-TNGA架構所帶來的堅硬、高強度車身結構,以及合理的動力單元布局,bZ3設計了專為保護車底電池的四周防碰撞結構,讓車輛在遇到碰撞時為乘客帶來更安全的保障。
在主動安全配置上,bZ3依舊采用了豐田最新的TOYOTA SAFETY SENSE智行安全系統在內的多項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通過車上的多種探測儀器來對碰撞進行提前預警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駕駛員規避或降低事故的發生。
就此來看,bZ系列相比市場上的其它電動車的優勢,正如在豐田燃油車上的TNGA架構一樣,在e-TNGA架構下,豐田bZ家族的車型不僅將共享豐田的最新科技成果,且擁有一套成熟的品質把控與供應鏈體系。
多樣可變的設計也直接致使bZ系列的研發成本降低,技術匹配更多樣,進一步降低了車輛本身的制造成本,為消費者帶來更優秀且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正可謂別人有的它都有,別人沒有的優良品控與較高的性價比它也有。
在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大部分廠家更多追求的是車輛的科技化配置,車輛電力安全相對較為薄弱,更是很少有廠家主打質量與品質。
在可靠性與品質上,豐田的e-TNGA架構制造理念做到了同級領先,它的出現不僅在降低研發成本的前提下保證合理布局與資源共享,在質量和品控上表現更是突出。
在電力安全上,得益于豐田多年來在混合動力技術上所積累的電動化技術和經驗, bZ3實現了在比亞迪安心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基礎上的再次升級,全新設計了電池構造、冷卻系統、控制系統和安全監測系統,打造出高效率、高科技、安全安心的全新電動系統,進一步改寫了純電車型的制造標準。
而這對購買者來說也是一大利好,作為豐田涉足純電車領域的核心路線,豐田自然而然的將會傾力打造bZ系列。
除此之外,全新bZ系列電動車與自家燃油車及混動車型相比,不光在家用化定位與質量上得到了傳承,電動車提速快,低重心操控好的特點也可完善現有車型的布局。再加上原有空間利用率人性化、裝配工藝嚴苛、整車質量可靠、安全系數高、維護網點多等優點,使bZ系列車型展現出不凡實力。
它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其實純電車型在成本、質量,安全上還可以做到更好,不經意之間就提高了整個行業的制造與質量水平。進一步讓消費者看到豐田在新能源市場上,在科技、品質、技術等方面的不凡實力。
豐田的電動化戰略真的慢了?
很多人認為,豐田在電動車領域起步太晚,已經落后于自主品牌。但實際上,豐田早在70年代就開始就致力于BEV的研發。
1992年,豐田成立了電動汽車研發部,并在時任董事長豐田英二的指示下,于次年正式啟動G21項目。G21中的“G”代表Globe,“21”即21世紀,意為生產“21世紀所需要的汽車”。
因為當時電池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突破,電池重量與續航能力限制了電動車的發展。于是,G21項目將方向瞄準了Hybrid,也就是油電混合動力。在項目負責人內山田竹志的帶領下,全球首款量產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于1997年問世。
雖然錨定了Hybrid領域,但是豐田并沒有放棄BEV方面的研發。第一代普銳斯上市的同年,豐田還推出了純電動版RAV,也就是RAV4 EV,搭載容量為27kWh的鎳氫電池,滿電續航里程達到190km。
以普銳斯和RAV4 EV為起點,豐田不斷擴大電動化產品的種類,歷經25年的發展,如今已具備了包含HEV、PHEV、EV、FCEV在內的完善的電動化技術路線,并且實現了從乘用車到商務車的廣泛應用。
截至目前,豐田的電動化車型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2000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豐田一直堅持自主研發、生產電池,他們在1996年就成立了Prime Earth EV Energy,專攻鎳氫電池技術,隨后于2003年開始研發鋰離子電池,2008年開始研究全固態電池等下一代電池。2021年,豐田成立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整合電池事業。
在過去26年的時間里,豐田總共投資了近1萬億日元,累計生產超過1900萬個電池。豐田在2021年宣布,對電池的新投資將從1.5萬億日元增加到2萬億日元。
所以說,豐田非常了解“電動化”這三個字的意義。只不過,與大多數車企選擇簡單粗暴的直接砍掉燃油車不同,豐田對于電動化有著不同的思考。
之所以沒有急于將積累了近50年的電動化技術迅速投入商業化市場,是因為他們發現電池成本、續航里程以及充電時長等因素,限制了電動化汽車的普及。
同時,安全問題也是電動車發展過程中一大桎梏。近幾年,電動車市場的銷量增速驚人,不過隨之而來的是電池自燃事件頻頻發生。
安全問題一直都是豐田的底線與堅持,如果一項新技術無法保證用戶的安全,那么就不具備投放的條件。1997年至今,豐田的電動化技術歷經4代升級,沒有出現過一起因車輛事故導致的觸電、漏電、電池燃燒或者爆炸的案例。
所以,豐田的保守與謹慎是以不犧牲安全為前提的。豐田章男曾說過:“豐田并不是產品線最多的品牌,但豐田是最看重產品質量與可靠性的企業。”不同于早期的特斯拉喜歡拿消費者“當小白鼠”,傳統的豐田更傾向于穩扎穩打。
以bZ4X為例,其配備的電池包采用了“冷卻回路與電池單元相隔離”結構,使用高阻值型冷卻液,防止出現由于電池包冷卻液泄漏造成短路引發的火災。對于電池的電壓、電流、溫度,新車也設置了多重監測手段監控,檢查異常發熱征兆時,可以防止發熱狀況產生。
得益于先進的e-TNGA架構,此時的電動化技術已足夠成熟,于是豐田也將開始發力。
在bZ4之后,豐田將通過導入更多包括EV車型在內的全方位電動化車型,迎合碳中和趨勢。與此同時,豐田也一改單打獨斗的方式,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追趕市場。
作為bZ純電動專屬系列第二款產品,bZ3就是由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與一汽豐田共同研發而來的,前者是豐田與比亞迪成立的合資公司。
bZ3的誕生,意味著豐田正在打破傳統。在新的合作模式下,豐田與比亞迪的研發人員通過合作各取所長,實現了技術和產品的升級。也就是說,這款車并非簡單的貼牌生產,而是基于三位一體的共創研發模式打造的全新產品。
比如bZ3搭載的電動系統,以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為基礎,豐田重新設計了電池構造、冷卻系統、控制系統和安全監測系統,是一套品質更高、效率更高、科技更高,也更加安全的全新純電系統。
bZ3的問世,表明了豐田的EV研發體系在中國的本地化進程正在加速,通過深度綁定中國本土供應鏈,實現反哺全球EV及智能化研發的目的。可以想象,在這款車之后,豐田在電動車市場的布局將會進一步提速。
寫在最后:豐田的全新純電bZ系列擁有自己的獨特的優勢,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只高科技,更是帶來了出色的安全與質量。與比亞迪、一汽豐田聯合共創,也表現出了豐田敢于突破,積極進取,在中國加速推進電動事業的態度和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