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學教授鞠熀先:用納米技術“捉拿”癌細胞
40多年前,在田間插秧的鞠熀先,在化學老師編的元素周期表順口溜中,發現了化學的樂趣。30多年來,他在生物傳感、分析化學、納米材料等領域深耕,將納米技術引入電化學生物傳感領域,提出疾病標志物高靈敏檢測新原理與新方法,為癌癥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技術。
頭天夜里,修改學生論文到次日凌晨三點;次日上午9點,到辦公室繼續修改、討論;之后幾天投完論文,與學生談話、溝通后,再給課題組全體成員開會、討論研究進展……這就是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鞠熀先的工作節奏,多年無休早已是尋常。拼命、嚴謹、執著,是學生和同行給鞠熀先最多的評價。
前不久,在第14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上,鞠熀先捧起“中國化學傳感器首屆雷磁杰出成就獎”的獎杯。
良師引路為其推開化學大門
站在辦公室窗前,看著校園里的一草一木,常讓鞠熀先感覺恍如隔世。生于江蘇省靖江市一戶農家的他,少年時常要背著籃子割草喂豬、在稻田里插秧,每天放學后都要幫著家長干農活。上高中后,他遇到了化學老師王雨生,這位老師將一個個化學元素、分子式講得十分有趣,讓鞠熀先著了迷。
“那位王老師能把元素周期表編成順口溜,念起來朗朗上口,還容易記。那時也沒有任何實驗器材,完全靠老師一點一點地講,我則在腦中,靠想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化學實驗。”鞠熀先笑著說。
靠著王雨生老師的循循善誘和自己對化學的癡迷,1982年高考時,鞠熀先化學單科考出了94.5的高分,拿到了南京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剛入校,鞠熀先便一頭扎進南京大學圖書館,每天早早地就去圖書館排隊、搶座位,翻看大量化學課外書,并整理出厚厚的筆記。
雖然化學優勢明顯,但英語卻成了鞠熀先的“老大難”。“剛入校時,我的英語基礎真不行。因為在農村上學時,教學條件有限,連26個字母都讀不準,大一時我被分到了英語慢班。”他回憶道。
不過,小小的挫折,沒嚇退鞠熀先,反而讓他愈挫愈勇。每天清晨6點,他就爬起來背單詞、看英語范文、培養語感;到了博士階段,他的英語成績已能達到八九十分(百分制)。如今,他已發表了620篇SCI論文,出版了4本英文專著。
- 下篇 / 長江漢江武漢段“河道天眼”視頻監控精準打擊非法采砂
- 上篇 / 京津冀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出現重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