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評論:國學傳承,放下身段的樣子很可愛
只見圖片中央一驢蹄,你能猜出這是在描述成語“黔驢技窮”嗎?僅憑2、1、1000、10000四個數字,你能想到它代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嗎?成年人摸不著頭腦的題目,孩子們卻窺一斑而知全豹,文思敏捷,靈感有如神來之筆。這是金鷹卡通親子國學傳承節目《龍的傳人》中的場景,我對此一直印象深刻。
由于工作的原因,這些年我參與了不少文化類節目的錄制,見證了文化類節目的迭代升級——最初是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大會答題”類節目,每期都給觀眾帶來豐富的知識量,而后是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朗讀類”節目,通過朗讀為文字注入感情與活力,再后來是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表演類”節目,對傳統文化進行立體化表達。這些文化類節目各有各的精彩,但大都以初中、高中、大學階段的青少年為傳播對象,而處于“為人生打基礎”階段的小學生,則被很多文化類節目“忽略了”。
小學生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有限,向他們傳播抽象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深奧的國學知識,不是一件易事。為他們做國學內容的文化節目,更可能“出力不討好”。因此,節目制作團隊遇到小學生都繞著走,導致適合小學生觀看的文化類節目十分缺乏。
我對《龍的傳人》印象深刻,不僅因為它敢于在少兒文化節目方面進行“冒險”,更因為它逐漸摸索出適合兒童審美的傳統文化表達方式。連續舉辦了四季的《龍的傳人》,首創童趣動畫出題,并將卡通形象融合舞臺情景,讓萌趣IP貫穿節目內容,在詩書禮樂文辭的文化傳承中,一改以往嚴肅、刻板的印象,將國學知識和童趣冒險融合在一起,讓國學學習不再是單調枯燥的“填鴨式”灌輸。它的每一期節目都有不同的關卡,比如第四季節目第一期就包括布布登山記、豬莉葉的書房、哆寶的寶箱等三個關卡,這些關卡將晦澀難懂的國學知識點染上了童趣的色彩。節目還設置了成長階梯,為簡單枯燥的國學比賽賦予了驚險刺激的色彩。
另外,《龍的傳人》中的國學知識,都來自小學生的課本。這種貼近目標受眾、貼近學校課堂的傳播模式,較好地將文化傳承由灌輸式轉換為陪伴式,讓課堂化擴大為社會化,為孩子們的知識和價值教育開辟了更多渠道。
《龍的傳人》將文化類節目游戲化,充滿了獨特的童趣,不僅讓孩子們獲得了國學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第四季《龍的傳人》中,來丁丁和郭津山兩位小朋友的百家姓飛花令的視頻,在金鷹卡通官方抖音賬號上播放量近7000萬,點贊量近120萬。很多孩子看了節目,也紛紛玩起了國學游戲。
(作者:劉彬彬,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