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舉行 助推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此間于浙江溫州舉行。在峰會重要活動之一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上,22所海內外的高校校長、兩院院士、專家學者、青年教師代表等以“青年與未來教育與創新——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助推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國際化進程,促進全球各國青年英才溝通交流。
“目前,全球經濟、科學等各領域愈加互通互聯,疫情對數字、健康等帶來的影響更重塑著全球青年的生活。未來,他們將頻繁地面對跨文化問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校長Ken Sloan(肯·斯隆)從全球社會發展趨勢分析了未來青年所需具備的技能。他表示,未來的青年人除基本技能外,還需以開放合作交流的心態擁抱全球差異,用更具辯證性、適應性、靈活性的能力驅動全球創新。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現場。 錢晨菲 攝
Ken Sloan以亞莫納什大學為例指出,該校很重視與印度、意大利、英國等國家高校建立聯系,以共建課程等方式敦促學生與不同國家、種族的學生一起學習。國際化教育是全球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拓寬教育視角,才能助推社會進步。
美國新英格蘭視光學院校長Howard Purcell(霍華德·珀塞爾)則從醫學領域展開了關于人機合作模式的思考,“機器人不會完全替代人。一方面,我們可以運用機器人更好的服務患者并操控人工智能采集信息,讓社會更聰明,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有憐憫心、共情能力,把握平衡點,守住正確的價值觀。”
他還表示,數字化是未來生活的核心。教育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行業的發展。因此,教育應開展適應性的教學,適應社會的發展。未來,創新、適應力、溝通能力都將是好醫生的必備技能。
成果轉化亦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浙江大學副校長王立忠表示,“目前,科技創新在工、農、醫方面的轉化效果并不理想,我們應分類建設支撐體系,高校教師必須投身行業前沿中去。同時建議給年輕教師更多機會、時間和容錯空間。”
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則聚焦科技創新,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許多革命性科學技術均來自于基礎研究,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等。沒有扎實的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路是走不遠的。”
他表示,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興趣和應用相結合,以興趣驅動基礎研究的發展。“基礎研究需要非常漫長的研究和沉淀,需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科學家們安心探索感興趣的領域。同時要培養真正有創造力的群體,培養一批有毅力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員,去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在人才培養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表示,“教育應回歸本質,重點放在學生本身,人盡其才、因材施教。老師應該去發現學生的天賦并開發其主動性,而非聚焦課本,停留在考試層面。”中新網溫州10月18日電(錢晨菲 徐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