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評論:數字閱讀也可以有深度
前不久,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在杭州舉辦,數字閱讀與5G相結合的嘗試打造出鮮活的沉浸式體驗,數字閱讀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擔憂,數字閱讀太碎片化、膚淺、缺乏深度了。然而,數字閱讀難道真的不能有深度嗎?
我們當然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喜歡讀紙質圖書。翻動著書頁,感受迎面撲來的書香氣,正如作家蘇童所說,“紙質閱讀是生活的一種詩意”。作家王蒙也認為,網絡時代的閱讀固然有好處,但是用瀏覽替代閱讀,用數量替代質量,人云亦云的風氣會讓大家不太愛動腦筋。的確,紙質閱讀能避免各種廣告消息的干擾,讓人全身心投入,網絡時代的信息良莠不齊,大家也確實喜歡跟風,缺乏獨立思考。但是,這并不能全然否定數字閱讀的價值。
數字閱讀同樣可以有詩意,像現在的一些閱讀器,不僅具有仿真的紙質效果,而且同樣能不被人干擾。再者,如果選擇看的文章質量高、有深度而且文字還精煉,一樣可以引發讀者的深思。假設一個人,看到一條信息后全盤接受,讀到一篇文章后囫圇吞棗,即使面對的是紙質書,也不能夠達到深度閱讀。從這個角度看,其實閱讀方式、閱讀載體并不能決定人們能否深度閱讀,只有當思考成為一種習慣,讓邏輯和批判意識自動化,才能坦然面對數字閱讀。
很多人責難數字閱讀的碎片化,認為碎片化影響了深度閱讀。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碎片化給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篇簡短的文章里清晰、簡潔地表達觀點?如何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吸引讀者?如何避免文字空洞?處理好這些問題并不是容易的事。在數字閱讀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挑選優質的文章。短而優質的文章不僅節省時間,而且能在每天幾分鐘的積累下慢慢培養讀者的思辨意識,這是數字閱讀帶給我們的福利。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碎片化對經典閱讀不利。碎片化閱讀怎么能把《紅樓夢》讀好呢?其實,即使每天只看到了幾段文字,但是抬起頭的那一刻,把這幾個小片段回憶了一下,這些文字就留下了,而不是成為過眼云煙。開卷有益,積少成多,不管讀什么,讀完后去回憶去思考,才是有質量的閱讀。
可見數字化閱讀同紙質閱讀一樣,都可以有深度,關鍵在于你是不是一個愛思考的人。深度閱讀不在于讀了多厚的書,多長的文章,而在于我們能否保持持續思考。數字閱讀以便捷的方式正不斷塑造著我們快速思考能力和辨識速度,這是我們應該看到的。在寫作時代和出版形式都發生復雜的新的時代,我們可以充分開發數字閱讀的渠道,以之豐富和補充我們的閱讀。
- 下篇 / 北京密云潛逃23年的職務犯罪嫌疑人李華落網
- 上篇 / 山西對環保整改方案“照抄照搬”啟動問責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