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經濟學院學生社團“素質班”十年山村教育試驗
對于9歲的小男孩袁義虎來說,在今年夏天到來之前,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周末準點坐在小板凳上,看央視科教頻道的歷史片。
這或許也是大山深處的孩子對歷史課感興趣的唯一實現方式——學校不開課,父母又不懂,他甚至不知道城市里還有許多藏著無數古老秘密的歷史博物館。
而今,這個貴州省麻江縣樂埠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夢想詞典里有了一個新想法:長大了,要當個考古學家。
面對即將來臨的畢業季,21歲的大學生溫竣,手握一疊沉甸甸的證書,正信心滿滿奔波于各大招聘會現場。3年前,他還是個隨時準備退學的大學生,“終于考上了大學,卻突然發現干什么都沒勁兒,學什么都沒意思”。
是溫竣身后一個特別的大學社團把他們緊緊地扭在一起,改變了彼此。
2004年,湖北經濟學院歷經三校合并后,搬遷到武漢城郊的湯遜湖畔。當時擔任學校商學院副書記的宋健關注到一個現象:大學擴招了,搬遷后校園文化活動少了,一批高考后對學習喪失熱情、對生活缺乏興趣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
花費了一年時間,宋健籌建起一個校園社團——素質班,想要激發大學生生活熱情和潛能。他還信心滿滿地為這個“大學素質教育試驗”擬定了一份沿用至今的“二十條軍規”。
這份“軍規”,在當時很多人看來近乎瘋狂。包括剛剛擺脫了考試煩惱的大學生需要每天看報紙新聞,還必須寫下百字感想;而對于可以享受自由睡懶覺的同學,每周要有晨練,運動時間必須超過5個小時;此外,每月要做義工、演講、寫書評影評等。
這個培養期長達兩年的“素質班”似乎有著某種魔力,團友招募從宋健所在的院系起步,很快吸引了全校學生報名參與。
得益于素質班的培養,第一屆素質班學員梁祖德畢業時響應號召,成為學校唯一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赴貴州省麻江縣發改局服務一年。
在參加一次當地團委組織的“送溫暖”活動中,梁祖德來到位于黔東南大山深處的申信希望小學。
學校里10多年沒有分配過新的主課教師,師資老齡化,教學科目單一,孩子們有些呆滯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梁祖德。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樂趣,讓他們擁有學習內驅力,從而真正改變命運呢?”梁祖德想,如果能用素質班的理念影響山里的孩子們,或許會帶來一些改變。
2010年,在素質班的一次周年慶典上,梁祖德等倡議,能否在素質班內部組建一支隊伍,赴貴州山區進行素質教育支教。
“教育就是要用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如果能讓大學生影響小學生,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正達到了我們的最終目的嗎?”這一提議讓宋健眼前一亮,“不僅教育自己,也能走出去播灑陽光”。
素質班支教隊由此催生。
不同于大學校園里各類支教隊的“官方行為”,這支學生自發組建的支教隊成立之初,必須自行協調好帶隊老師、團隊經費、隊員篩選等問題。
素質班支教隊的經費幾乎都由歷屆隊員捐助。宋健月工資不過幾千元,但每年都第一個捐款,每次都固定先捐2000元。早期的素質班學員湊齊了支教隊的啟動資金。
為了省錢,支教隊隊員每一年都搭乘武漢到貴州凱里的綠皮火車,坐14個小時的硬座,再乘大巴車到麻江縣,最后搭上面包車扎進黔東南的深山。一路輾轉周折,但每次去,隊員們的行李箱都塞滿帶給孩子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