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與恩施創新開展貧困地區跨界引水 共飲一河水同惠一方人
臨近中午,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板凳坳村65歲的覃德宣,沒有跟往常一樣拿出扁擔出門挑水,而是直接走向屋后,打開了連通廚房的水閥,一股清澈的自來水,沿著水管流進了水缸。
村民覃德宣家的水缸“喝上”了自來水 董曉斌 攝
沒通自來水的村民需要從小水池里取水飲用 董曉斌 攝
長陽地處鄂西南清江中下游、武陵山余脈,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武陵山扶貧攻堅片區縣。板凳坳村位于長陽、五峰、巴東三縣交界處,“一腳踏三縣”,最高海拔達1600余米,土壤土質差異大。
進行引水的工人在板凳坳村進行管道鋪設 董曉斌 攝
板凳坳村黨支部書記覃鵬介紹,該村地形特殊,加上土地大面積為扁沙田,無法保持水份,因此造成缺水。時至今日,吃水難題一直制約當地發展,讓這個邊陲山村一度深陷貧困。
覃德宣告訴記者,因為常年缺水,村民只能從堰塘取水或收集雨水,碰到干旱天氣,還要靠“搶”才能有水吃,“一次下完雨我去挑水,結果路上摔了一跤,水桶摔破了,人也摔傷了。”
村民如今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董曉斌 攝
為了讓村民吃上干凈安全的水,板凳坳村的駐村干部帶著村民開始了找水之路,最終在鄰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國有林場找到一處優質水源。然而,水源找到了,但村民還是沒能吃上水。
“水是流動的,但被行政區劃這堵無形的‘墻’給隔斷了。”漁峽口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陳江新說,由于水源地涉及到周邊縣市一些農戶,雙方在溝通協調上存在很多困難,跨區引水存在很大難度。
當地村民曾通過收集雨水解決用水困難 董曉斌 攝
據了解,包括板凳坳村在內,宜昌有7個村和恩施5個村交界,全都存在缺水問題。今年9月,宜昌與恩施創新“貧困地區跨界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向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開刀。
隨后,宜昌水利部門積極與恩施州對接,制定跨境取水方案。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宜昌從恩施引水的7個村飲水問題得到解決,同時也提供水源、修建水池、鋪設供水管道,為恩施5個邊遠農村送去了清泉。
宜昌與恩施創新開展貧困地區跨界引水 董曉斌 攝
長陽縣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肖發新介紹,截至目前,長陽轄區的引水工程已完成管道鋪設3.5萬米,投入資金191.8萬元。今年春節前,板凳坳村等7個邊遠村近2800名村民將全部用上放心水。
“跨境取水能讓邊遠山區有限的水資源互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張代貴說,今后,該局將進一步深入推進公司化運營,讓老百姓安全飲水更長遠,更有保障。
中新網宜昌12月26日電 題:湖北邊遠山區跨境取水:共飲一河水 同惠一方人
作者 董曉斌 鄧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