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PPP項目主隧通水 將惠及300萬居民
武漢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PPP項目(以下簡稱“大東湖深隧”)主隧近期通水試運行。記者29日從武漢市水務局獲悉,該項目可以服務武昌片區130平方公里內約300萬居民。
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運營的大東湖深隧,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的污水深隧,平均埋深超過30米,主隧全長17.5公里,橫跨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和東湖風景區。
29日上午記者來到大東湖深隧二郎廟預處理站,該站是大東湖深隧項目3個預處理站之一,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在此進行曝氣沉砂、格柵除渣等預處理后,通過地下隧道被輸送至位于青山區的北湖污水廠進行深化處理。
“大東湖深隧開創國內污水深隧傳輸先河,對地面及地下管線影響極小,為城市發展預留寶貴的地下淺層空間資源。”武漢市水務局污水管理處主任科員楊興介紹,過去污水處理廠較為分散,且集中在地下淺層空間,污水處理效率及規模難以跟上城市發展速度。
大東湖深隧二郎廟預處理站污水處理設備 張芹 攝
楊興介紹,大東湖深隧項目最大深度51.5米,系統解決了大東湖區域雨污混排、污水處理廠安全衛生防護、鄰避效應等重大水環境問題,配套建成的北湖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可達到80萬噸/日,將提高城市水環境的承載力。
記者在大東湖深隧二郎廟預處理站控制室內看到,液晶顯示屏上密密麻麻布滿各種數據。中建三局大東湖深隧項目技術部經理李胡爽介紹,這是大東湖深隧的智慧管控平臺。該平臺集合智慧運營、健康監測、無人機巡線、水下機器人等多個系統,為大東湖深隧實時保駕護航。
李胡爽解釋,大東湖深隧內部深埋地下,一旦運行起來,始終保持滿水狀態,無法直接觀測管道內部情況。健康監測系統相當于深隧的“心臟”,通過固定頻率“搏動”,感知深隧內部情況,一旦發生流速異常或聲音異常,可以精準定位損傷位置;無人機巡線系統相當于深隧的“眼睛”,可以捕捉深隧沿線地表的高清畫面,防止外部行為破壞深隧結構;水下機器人則是深隧的“觸手”,可以在高流速、高水壓、具有腐蝕性、能見度低的水下環境實現隧道運行狀況檢測、清淤、修補功能,幫助深隧保持健康的運行狀態。中新網武漢9月29日電 (張芹 廖宇 智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