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揭秘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守護老人的“心靈捕手”
近日,石家莊市匯德養老評估服務中心主任、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龍建勇在和82歲的老人張軍(化名)“聊天”中完成了一項項數據采集。“還記得您早上吃過什么嗎?”“平時您怎么去公園遛彎?”30分鐘的“聊天”結束,龍建勇判斷張軍的生活能力屬于“輕度失能”。他將這份評估報告提供給養老機構,幫助制定張軍的個性化養老服務方案。
今年7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成為新職業之一,該職業是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健康狀況測量與評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逾2.5億人,占總人口的18.1%。龐大的老年人口帶來了巨大的老年人市場需求。因此,對老年人開展能力評估,確定老年人照護等級具有重要意義。養老機構需要根據評估結果為老人制定不同等級的照護方案,政府可根據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結果確定補助標準,根據失能老人數量及時制定應對政策,老人則可從中得到相應護理服務和補貼。
老年人能力評估,既為老年人、家屬和養老機構精準選擇養老服務提供了一把“尺子”,也為不斷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提供了基本指引,有助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更好地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
已從事5年老年人能力評估的龍建勇稱,由于語言、認知等方面局限,許多老人無法清楚準確地表達個人的養老需求,從而影響養老服務質量。而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不單單是老年人生活的記錄者,也是觀察者和“心靈捕手”。他們需要跟評估對象進行深入交流,了解被評估老人的生平過往和生活習慣等,并進行定期回訪及時調整服務方案。
“這些看似普通的聊天,可能會走進老人內心深處,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如今,很多家庭不再只關注老人衣食住行,也逐漸重視老人的心理問題,這是整個社會的進步。”龍建勇說。
據龍建勇介紹,隨著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老年群體的關注,中國養老服務事業不斷推進,相關國家部委聯合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甚至一些家庭和個人自主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比如,在家中鋪設防滑磚避免老人滑倒,或在臥室安裝床邊護欄或抓桿,保證老年人睡眠和活動安全等。
近年,中國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加快建立健全養老服務評估制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2013年,民政部印發《民政部關于推進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旨在讓評估工作有規可循。2014年,有關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將老年人能力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的組織實施等作為重點政府購買服務項目。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全國統一的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統一開展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夯實了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基礎,為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了解,針對老年群體的個性差異和需求服務的多樣化,中國多個省市因地制宜創新政策,在細化完善評估指標體系、精準對接老年人服務需求、培育專業評估隊伍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目前,北京、河北、上海等多地明確了老年人能力評估的具體流程,各地規范老年人能力評估的實招硬招不斷落地。
河北省老年產業協會秘書長田晶麗表示,作為新興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隊伍面臨著行業標準不夠完善、專業人才短缺等困境。她呼吁盡早建立長效機制,加快新職業的職業標準開發,規范從業人員的行為,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等。
隨著老年人能力評估需求不斷增加,龍建勇所在的評估機構年評估人數由2015年的500人次增至2019年的3萬人次。2017年,龍建勇的團隊開始走出石家莊,與周邊多個省市簽訂合作協議,擴大服務范圍。當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被“官宣”成為新職業,龍建勇激動地表示,這將大大提高社會對養老事業的關注度,讓養老行業走得更加專業,讓老齡化社會運行得更加從容不迫。中新社石家莊10月18日電 (記者 李茜)
- 下篇 / 青島通報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救治情況 一例重癥已轉普通型
- 上篇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在武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