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四大名繡精品237件(套)亮相廣州塔
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錦繡華章——四大名繡當代精品邀請展”29日在廣州塔一樓開幕。廣繡、蘇繡、蜀繡、湘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傾情參與,展示四大名繡精品237件(套),其中包括廣繡長卷《嶺南錦繡》和蘇繡長卷《姑蘇繁華圖》。
廣繡、蘇繡、蜀繡和湘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均有著千年歷史。其中,廣繡是流傳于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富于變化等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展出的名繡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供圖
漫步廣繡展區,嶺南的盎然生機撲面而至:在晨曦中翩翩起舞的綠孔雀、重現早已失傳的“反咬針”的白孔雀、欣賞美麗陽光的鳳冠鳥……這些都是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及其家族三代人40年來的心血之作,《晨曦》《我愛小雞群》《春光明媚》等近20幅精品,詮釋出傳統廣繡刺繡工藝的精髓。
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流布于江蘇多個地區的一種針繡工藝,蘇繡藝人以針代筆、以線代色,其作品圖案秀麗、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書畫品味高雅。在蘇繡展區,一派江南文人雅趣:“精、細、雅、潔”的雙面繡《花語》,用粗細亂針與五百年前蘇州文人畫對話的《西洲話舊圖》,用十幾種平繡針法展現“第一行書”氣韻的《蘭亭序》……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及其妹妹姚惠琴的20多件精品力作此次參展。
蜀繡又名“川繡”,是主要流傳于在巴蜀地區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在蜀繡展區,雙面繡《紅葉熊貓》用“絲毛針”呈現大熊貓毛茸茸、憨態可掬的神態,《長毛狗》用“施毛針”繡出逼真的動物毛發,《芙蓉魚》則將蜀繡代表性圖案鯉魚和成都市“市花”芙蓉花生動結合……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孟德芝帶來了20余件蜀繡精品,盡顯巴蜀的俊奇與秀美。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工藝的總稱,它吸取了蘇繡和廣繡的優點,強調寫實。在湘繡展區,湘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江再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艷各展出10多幅湘繡的代表之作:李艷的雙面全異繡《賞荷》在二維平面營造出三維的動態空間堪比“魔術”,《飛鶴》生動營造出洞庭湖畔朝霞秋色中鶴舞長空的美景;江再紅的《寸草春暉》采用“鬅毛針”等多種針法使繡出的虎毛如同真毛。
“錦繡華章——四大名繡當代精品邀請展”開幕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供圖
作為代表廣繡、蘇繡最高水平的巨作之一,長卷《嶺南錦繡》和《姑蘇繁華圖》攜手亮相。陳少芳大師的廣繡長卷《嶺南錦繡》,長1380厘米,寬130厘米,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構思,至九十年代完成定稿,繡了整整十年。當時,廣繡正處于低潮期,這一作品的完成,為廣繡重鑄輝煌留下了一份實物范本。這一作品的畫與繡,將大部分廣繡的傳統與創新針法和技巧包含在內,帶有總結性和示范性。早已“封筆”的關山月大師,當時看了該繡品,十分激動,欣然命筆題下“嶺南錦繡”四個大字,以示肯定與贊許。
姚惠芬的蘇繡長卷《姑蘇繁華圖》,歷時3年完成,整幅繡品全長1600厘米,寬38厘米。該繡品基于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創作的《盛世滋生圖》,運用十幾種傳統蘇繡針法,500余種各色絲線,將原畫中250年前蘇州的湖光山色、閶胥城墻、沿河市井、小橋流水等都纖毫畢顯地精繡了出來,寫盡了乾隆盛世時姑蘇的繁華景象,被繡界稱作“稀世神品”。中新網廣州4月29日電 (記者 程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