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小吃文化名城”嵊州百余種小吃飄香海內外
以皮勁道、肉鮮美、味濃郁為特色的小籠包,以筍干、肉絲、雪菜為輔料的炒榨面,以嫩豆腐、腌咸菜、蛋花為輔料的炒年糕……嵊州市被授予“中國小吃文化名城”榮譽稱號,延續著百年老手藝,孕育了百余種特色小吃。
“原來我們主要是開門店,現做、現賣、現吃。現在工廠化運作后,每天能生產15萬個小籠包,不只銷往北京、上海、新疆,香港、澳門也有不少客戶。”該公司總經理裘娜近日受訪時說。包、蒸、凍……位于浙江紹興嵊州市的一家速凍食品公司生產車間,50多名工人每天忙著趕制小籠包,一袋袋包裝好的速凍小籠包從這里發車,到達各地餐桌。
近日,工人們在工廠制造小籠包。孫晶 攝
從原來的現做現賣到如今的冷鏈配送……在互聯網技術和冷鏈物流的催化下,嵊州小籠包穿上“保鮮衣”、踏上“更遠路”,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產業變革,收割海內外越來越多的“小吃粉絲”。
小籠包。項菁 攝
作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截至2023年底,嵊州小吃在外店鋪2.8萬家、從業人員7.3萬人,產值超過110億元;嵊州市內共有SC認證小吃企業60家、作坊企業123家,從業人員近萬人。
為壯大“小吃經濟”,2023年嵊州市出臺《嵊州小吃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通過建設一批嵊州小吃產業園等“十個一”工程,力爭到2025年底培育100家小吃企業,實現嵊州市外100億元、嵊州市內100億元“雙百億”年產值目標。
看中了家鄉發展小吃產業的大勢,許多原本在外開店的嵊州人紛紛返鄉,興辦起以小籠包為代表的嵊州小吃企業,并探索“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模式。
“30歲出去闖蕩,在北京、廣東、內蒙古等地都賣過小籠包。”如今,在嵊州一家速凍食品公司做小籠包的62歲老師傅徐成榮說,“以前要到外面掙錢,靠這門老手藝,現在在家門口也能增收。”
炒榨面。項菁 攝
美食是國際交流的媒介,溝通心靈的橋梁。隨著嵊州小吃產業鏈越來越完善、知名度越來越響,眼下,還有海外客商專程到嵊州尋找新商機,希望找到“舌尖上的共鳴”。
“建議把‘中央廚房’也引進到馬來西亞,這樣嵊州小吃能供應到馬來西亞更多餐廳。”近日,馬來西亞沙巴中國總商會副會長陳秋麟在嵊州考察小吃企業時說。
其回憶道,早在2018年11月,就有商戶帶著嵊州小吃前往馬來西亞,開展了國際民間交流活動,當時馬來西亞民眾紛紛稱贊中國小吃的獨特美味;到2019年,嵊州市小吃行業協會還與馬來西亞沙巴中國總商會合作,在當地星級酒店供應嵊州小吃,并在主要景點開設嵊州小吃品牌店。
春餅。項菁 攝
如何讓嵊州小吃持續飄香海外?陳秋麟認為,光引進中國廚師雖是一種辦法,但仍有一定局限性,“現在嵊州小吃企業建立了完善的產業鏈,如果把整個生產線,也就是‘中央廚房’引進到馬來西亞,也是一個好辦法。”
據嵊州市小吃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餐飲是打開國際交流合作的一把鑰匙。今年,當地將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帶動嵊州小吃“走出去”,特別是依托海外的節慶、活動、賽事等,助力小吃產業開拓更大市場。中新網紹興3月14日電(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