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序曲》 熱鬧歡騰過新年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在“年味兒”最濃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家中看“春晚”也成為不少家庭的傳統。為了達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每年登上央視春晚的節目都要經過多次審查,出演的明星也變化頻繁,但《春節序曲》卻因其極具熱鬧歡慶的氣氛而一再受到“春晚”青睞,幾乎年年都出現在央視春晚的各個環節中,現已成為了“春晚”的一大標志。
著名作曲家李煥之 圖據新華社
《春節序曲》誕生于1955—1956年間,是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創作的管弦樂曲《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也是《春節組曲》的序曲,正式名稱為《春節組曲 第一樂章·序曲——大秧歌》。此曲以李煥之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情景和感受為創作靈感,展現了陜北人民歡度春節時熱鬧歡騰、團結友愛的動人場景。
《春節序曲》從醞釀到問世歷時多年,1938年作曲家李煥之在延安魯藝就讀,后來畢業留校任教,他深入陜北農村采風,陜北秧歌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例如“大擺隊”“轉九曲”“大場”“小場”等等,賦予了李煥之豐富的創作靈感和養料,在延安舉辦的新春音樂會上,他將《春節序曲》的初稿編排演奏,受到了廣泛好評,之后,他又將樂曲進行多次修改完善,《春節序曲》才最終面世。
此曲汲取了陜北秧歌的節奏和音調,采用五聲調式,讓人感受到了黃土高原的質樸風情。曲式結構為引子-A-B-A的復三部曲式,整體呈現中國傳統音樂特有的“起承轉合”結構,在引子的開始,也就是樂曲的“起”部分,李煥之以3—2—1這三個短小的音符為動機,令其不斷發展、變換節奏,令樂曲展現出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歡快的律動,管弦樂和鑼鼓齊奏,營造了明快熱烈、鑼鼓喧天的場景。緊接著,在引子的后半部分,李煥之雖然延續了前半部分的熱鬧氣氛,但在其中增加了木管樂器與樂隊之間的“交替問答”形成呼應,樂器之間的強弱對比動感十足,更好地引入了主題部分。
樂曲的第一部分(A)是引子樂思的發展和擴充,同時也擔當著樂曲“承”——承上啟下的使命,這一部分是對延安人民集體跳“大秧歌”場景的描繪,李煥之采用了一連串密集的節奏模擬秧歌的快速舞步,音符的旋律線條呈小波浪形狀,仿佛手中飛舞的彩綢,與秧歌隊員的舞姿相映成趣,延續了引子部分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第二部分(B)則是樂曲的轉折部分,它與第一部分有著不小的對比,首先是節奏上,與第一部分快速熱烈的速度不同,第二部分采用了中速、行板的節奏,音樂的情緒也由激烈歡快轉換為溫暖抒情,其次,音符由快速密集變成徐緩稀疏,音域也降低了不少,此外,在這部分還減少了樂隊與鑼鼓的齊奏,更多采用的是單一樂器或樂器組的獨奏,其他樂器偶爾地點綴增添了情趣。第三部分(A1)是樂曲的結尾,也是樂曲的變化再現,李煥之對樂曲主題數次“加花”變奏是對樂曲主題的再次深化,增加的民族打擊樂器讓樂曲的氣氛更加熱烈,音符的快速跑動令樂曲的情緒推向高潮,最后回歸到了熱鬧歡騰的氛圍中并完滿結束,體現了樂曲中的“合”。
《春節序曲》作為中國民族交響樂中的經典之作,有不少演奏的版本,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有管弦樂演奏版和民樂演奏版。管弦樂版為樂曲創作的初始版本,弦樂厚重深情,木管輕盈俏皮,銅管氣勢逼人,樂器之間組合產生的音樂色彩濃郁豐富,曲風優美華麗,濃郁絢麗。而民樂版則是以笛、笙、二胡、嗩吶等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改編版本,竹笛清脆俏麗,二胡悠揚深沉,嗩吶高亢激越,《春節序曲》雖不是為民樂合奏而作,但民樂版的演奏卻能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質樸秀麗。
李煥之的《春節序曲》是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創作技法的完美結合,它不是對西方作品的臨摹和復制,而是以西方創作手法為載體,將中國音樂的血肉融入其中,可謂是中國民族交響音樂道路的開山之作。
隨著這么多年春晚的播出,《春節序曲》早已融進了人們的心中,流淌進了人們的血液,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不止在提醒著我們辭舊迎新,也讓心中“團圓”的種子生根發芽。
- 下篇 / 江西省總今年將助兩萬職工家庭脫貧:一戶一冊 分類幫扶
- 上篇 / 新華時評:人勤春來早,再期大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