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川脫貧之路:《龍船調》唱出土苗兒女新生活
“龍船調的家,就在柏楊壩;綠水繞青山,入眼都是畫……”歌聲從山谷傳來,唱響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楊壩鎮(zhèn)易地搬遷的永興社區(qū)扶貧街。身著土家族民族文化服飾的農民藝術團,載歌載舞地展示著當下利川人的新生活。
民歌《龍船調》的發(fā)源地利川,是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27.4%的貧困發(fā)生率是湖北全省平均數(shù)的近兩倍,貧困人口居全省第一。這些都是曾經擺在利川人面前的歷史性難題,但當下這首悠揚的歌曲,卻讓我們不得不駐足。如果不是記者身在其中,眼前看到的、聽到的、感受體驗到的,真不敢相信這些年在利川發(fā)生了什么。
扶貧街的住戶由44個村的124個易地搬遷戶組成。貧困戶莊永鳳清楚地記得,三年前的農歷臘月二十八,一家人來到這里“拎包入住”。吃住在樓上,一樓做門面出售本地特產柏楊豆干,屋后就是自家小作坊。現(xiàn)在,扶貧街早已成為“網紅街”,在網上帶貨生意特別好。
“兩個月來,進賬萬把塊。”聊起生意經,莊永鳳情不自禁。打起太極拳、跳起廣場舞等活動,是生活在這條街上的居民安居樂業(yè)的真實寫照。同為貧困戶的陳美耀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當起了“山間貨郎”,送貨上門。從扁擔籮筐到小三輪,再到小貨車,真是“鳥槍換炮”。碰到生意好時,一天能有上千元的買賣。
到過利川的人,肯定喝過利川茶。利川人敬茶、愛茶,其中的胡家茶園,八代種茶做茶,制作工藝考究。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利川確立了“一鄉(xiāng)一業(yè)、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產業(yè)扶貧路徑,建成茶葉、煙葉等特色產業(yè)面積161.3萬畝,覆蓋率達到100%。
在毛壩鎮(zhèn),依托生態(tài)優(yōu)勢,十二任書記堅持傳承種茶32年。飛強茶葉公司凝練出精品高山“利川紅”,成為中印首腦東湖茶敘國事活動用茶之一。忠路鎮(zhèn)打造全域高山有機茶葉基地,嘉潤茶業(yè)公司十余年堅守,專注從綠色有機到高山生態(tài)鏈的農業(yè)循環(huán)經濟,致力于申請國際有機農業(yè)領域里的高標準體系德米特認證。現(xiàn)在,綠色、生態(tài)、有機、富硒已成為檢驗利川茶產業(yè)的幾項硬指標。
窮鄉(xiāng)僻壤,變成避暑勝地。曾經的“窮旮旯”蘇馬蕩,山高坡陡,如今卻依托自然生態(tài)稟賦,轉變思路面向全國游客出售“清涼”。基礎設施改善,民宿旅游勃興,每年約有20多萬人來此避暑、旅游、休閑。蘇馬蕩家家有門面,戶戶有小車,截至2019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萬元,戶均存款達到80多萬元,蘇馬蕩也被譽為“中國最美小地方”。
扶貧扶智,人才為要。利川整合駐村工作隊干部、包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組建“尖刀班”。利川市4800余名干部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選派中青年優(yōu)秀干部“墩苗”在基層,15952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脫貧一線,他們成為扶貧的中堅力量。
95萬土苗兒女,在利川市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向貧困發(fā)起一次又一次“沖鋒”“攻堅”。2014年至2019年,利川市21.9萬貧困人口脫貧,并入圍中國扶貧效率“百高貧困縣”。
(本報記者 夏靜 本報通訊員 張寶訓)